Kaya是個幸福的小朋友,未出生家裡已經準備好滿牆的兒童書等著他,小時候睡前Febie總會抱幾本繪本在床上唸給他聽,現在Kaya大多了,睡前會自己到書架上抽出喜歡的書帶到臥房裡請媽咪唸,無怪乎Kaya到外面聽故事總是很投入,完全浸淫在繪本的世界中盡情享受。More, More, More、、、那個在故事最後總叫個不停的就是我們家Kaya,就像到音樂廳看完表演後站起來鼓掌大喊Bravo, Encore, Encore般。Kaya小朋友的每一天就是這麼dramatic。
最近一週我天天躺在床上,上週日在櫻桃谷坐骨神經痛復發後,這個週日的繪本故事班老爹就只好缺席,然後我又一個人到離臥房最遠的和室睡硬床板,Kaya大概覺得Daddy不那麼常出現了。昨晚,Kaya刷完牙跑到我的床邊看我,還體貼地跟我親親敷敷。我想到身旁就有繪本,而且是我最喜歡的繪本之一,Edward Ardizzone的Little Tim and the Brave Sea Captain! 在我看來這系列的繪本簡直就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印第安那瓊斯大冒險」,而且是在汪洋大海的超寬螢幕上展開。
人的想像力透過書本可以無限制地穿越時空,父親與2歲8個月還不太會講話的兒子,當然也可以透過繪本超越小房間、超越老爹半癱瘓不能動彈的身體限制一起神遊,於是我向趴在床邊跟我道晚安的兒子提議:「Kaya,我們去坐船船好嗎?」,Kaya的眼睛為之一亮,拉得好長的「好~」,「那上來吧!」
Continue reading "Jerry與Kaya的海上冒險!(Little Tim and the Brave Sea Captain)" »
我過去半年來每天出門隨時都帶著任天堂的NDS,目的不在遊樂,而是學習日語。在台灣看到任天堂NDS印象大概都是一些電玩,但在日本NDS的軟體有一半是屬於學習型的,範圍五花八門,有繪本、塗鴉、拼圖、地理、歷史、英語、德語、韓語、腦力訓練、料理、音感、算術、記憶力、書法、幾乎想得到的範圍都有了。
NDS也改變了電玩遊戲人口的結構,如果你來到東京,試著留意一下電車上玩電玩的人,幾乎有一半是過去很少加入的女生(大部份選擇白色的NDS Lite),而且中高年齡的人也陸續加入。就在電玩人口越來越偏狹,甚至被當成是不適應社會的怪人之際,Nintendo幾乎單手逆變了這個趨勢。
我今天不想藏私,就來介紹幾個學日語的超好用NDS軟體,如果你在學日語,又恰好有NDS Lite(作為隨身攜帶的學習工作,NDS Lite比NDS好用很多,體積小、螢幕亮、筆大好收),那真的不知道利用這些優秀軟體太可惜了。
Continue reading "超好用的NDS日語學習助手" »
「設計」一直都是西方現代化經驗的一部份,現代設計史與社會學史之間也存在著微妙的呼應,然而社會學者,尤其是發展社會學者,對於「設計」卻幾乎沒有任何研究的興趣。為什麼如此,本身就是個有趣的問題。
社會學是啟蒙運動的思想產物,歐洲人從封建秩序中甦醒,在身份制的崩壞中同時發現到「社會」與「個體」的存在,希望透過社會環境的理解,透過理解之後的介入,來改革社會秩序與改善個人生活。近代設計的誕生,按照設計史之父Nikolaus Pevsner的「正統」說法,起源於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高度工業理性主義的水晶宮建築,以及其後William Morris帶動反制的Art & Craft movement。
【圖:Engraving from 1886 book "True Stories of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by Cornelius Brown】
面對歐洲工業化後的社會巨變,貧窮、衛生等問題叢生,設計思想的源頭與社會學極為相似,希望透過設計來介入「物」的世俗化秩序,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圖爾幹、韋伯、馬克斯等早期社會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都對資本主義的市場放任思想保持警戒,而西歐從William Morris到Bauhaus的設計運動也一直充滿著社會主義的思維與關懷。
Continue reading "In Search of Design" »
Febie寫了一篇blog,關於她的教學與學習工具,簡單講就是iPod+小蜜蜂擴音器,一些英語幼教老師看了都覺得蠻有用的。Febie如果是超人、蝙蝠俠、007之類的主角,我就是她後面那個幫她設計「武器」與工作環境的老管家。
看了Febie的blog之後,我也想來寫一下我每天背著跑的工具。把袋子裡的東西倒出來,找到了這些東西,除了iBook電腦沒有放在鏡頭內之外,就來介紹一下這些每天跟我生活學習的小幫手吧。
從最上方開始介紹,首先是電子字典,日本人做的電子字典太好用了,我用的這一台有手寫漢字區,這是優點,缺點是螢幕暗了些,它是Canon WordTank G90。平日看到不懂得字就拼命查,然後用「單語帳」存起來,有空再拿起來背。附有中日、日中字典還不錯,我基本上只用日中,因為我不會拼音輸入法。不過,這樣夠了。當然必須要忍受一下我不怎麼覺得好看的簡體字,還有怪怪的講法。
Continue reading "Jerry的隨身助手群" »
住在仙台時,日本友人開車載我們去了一趟藏王山(zao),但天氣惡劣沒有看到知名的山頂大鍋盆,回程路上轉進遠刈田(Tagatta)的「みやぎ蔵王こけし館」,結果反而成了「こけし之旅」。
簡單介紹一下こけし(kokeshi),到日本東北來旅遊的人一定覺得到處看得到這種木製的人偶,基本上就是一個大頭與細長身體組成的木偶,型態與著色隨
地方而有不同,顏色基本上是保持木底,加上黑色與紅色,有的會再加上綠色或藍色。型態來講,主要在身體部份的曲線,另外就是頭與身子是不是獨立製作,還有
就是頭可不可以轉動。
【這是去作並溫泉時,在小車站入口看到的作並系こけし】
Continue reading "漫談こけし" »
我們住在東北大學學校宿舍,生活過得挺簡單的,每天省吃儉用不亂花錢,加上這裡只是短期停留,也不可能特地大費周章佈置環境。
不過因為這樣,我反而覺得難得家裡變清爽許多,在台北時心血來潮就買個小東西,買張可能只聽一次的CD,買一個又一個的掛飾、籃子,不知不覺家裡就累積很多雜物,想要空間留白些,反而變得很困難。
前幾天Febie說她心情好,於是把家裡整頓了一番,一下子變得非常明亮。我看看四周室內環境,找到一些有趣的corners,可以看出Febie女主人的童心,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家居生活即使平淡,但換個眼光找找,還是會有很多小樂趣。
把細菌超人的頭伸到鯊魚的大嘴裡,Cookie Monster嚇到眼睛打轉。

Continue reading "little corners" »
好久不見的ilya在我上一則blog上留言,這個朋友有點鮮,老覺得有甚麼「不穩定的因子」在人裡面不安地跳動。鮮點子不少,感覺好像中華特技團表演在細竹竿上轉盤子一樣,丟上丟下,有時甚至四、五個一起來,奇怪的是,東西到了他手中,好像就是要一直轉個不停才看得清楚。但我又一直很想叫他,把那些盤子穩穩地擺在桌上,我好仔細看看究竟長甚麼個樣子。
Anyhow,順著他的留言,我就在想。人的身體主動去彌補刺激不足的潛力真的很不可思議。我從來沒有搞清楚這當中的運作法則,搞工業設計的人應該做過不少這方面實驗研究。
有時候想想,所謂「模擬」的竅門,應該是在提供怎樣精簡的線索,或者說一些控制器或視覺上的「槓桿」,讓身體自動接手然後把整個渾然的體驗給啟動。

【仙台的春天到了,宿舍四周雜草與野花繁生,趴在小花的高度往上看世界,也有另一番觀點轉換的趣味】
Continue reading "笨拙的模擬/單純的感動" »
Recent Comments